作 者:牧龙闲人
(资料图片)
来 源:最华人(ID:wcweekly)
很难相信,一个家族的家训,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这部家训叫做《钱氏家训》,2021年6月,当它出现在《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中时,引发了业内不小的震动。
很多人曾有疑问:将一部家训列入国家非遗,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?
但当这部家训背后的家族浮出水面,一切质疑都销声匿迹了。
这是一个强大到恐怖的“学霸家族”——吴越钱氏家族。
钱王祠
这个家族有多牛呢?
自宋代以来,该家族载入史册的名士超过千人,各大分支绵延至今,拥有世界各国科学院院士104人,其他领域如军政界、外交界、文化界也是人才济济。
像我们熟悉的钱钟书、钱学森、钱三强、钱伟长、钱其琛等,都出自吴越钱氏。
而在无锡,仅仅一个叫“七房桥”的小村子里,钱家就出了6位中国院士,创下了罕见的文教奇迹。
那么,吴越钱氏家族为何如此兴旺?《钱氏家训》又有着怎样魔力,让一个家族传承千年、长盛不衰?
《钱氏家训》全文650字,是11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,吴越王钱镠(liú)留给后世子孙的遗训。
其中最广为传颂的一句是:“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必谋之;利在一时固谋也,利在万世者更谋之。”
意思是如果一件事只对自己有好处,就不要去做;如果对天下人都有好处,就一定要做;如果这些好处只存在于当下一时,也要去做;如果能影响千秋万代,就一定更要去做了。
短短几句,一个忧国忧民、不谋私利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。
钱镠一生功绩卓越,在江南地区大力修整河道、兴修水利,极大地减少了水灾水患对当地百姓生命财产的威胁,使江南一带从此安居乐业、经济富庶,当地百姓尊称他为“海龙王”。
吴越王钱镠铜像
有人这样形容:“江南之所以成为鱼米之乡,离不开钱镠的功绩和远见。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,钱镠是这一切的奠基人。”
自钱镠之后,钱氏一族分为多个支脉,其中又以“一门六院士”的无锡七房桥一脉,最被人津津乐道。
这6位院士,以“国学宗师”钱穆领头,后面有中国“力学之父”钱伟长、中国经济先驱者钱俊瑞、物理学家钱临照、工程力学家钱令希,以及环境工程专家钱易。
其中,钱穆和钱伟长是叔侄,钱穆和钱易是父女,钱临照和钱令希为兄弟。
钱穆
钱穆被中国学术界尊为“一代宗师”,作为钱镠的第34世孙,他人生的每一步,似乎都与《钱氏家训》息息相关。
钱穆的父亲早年曾考中秀才,但因体弱多病,未能登科,以致家道中落。因为贫穷,小钱穆只好在宗族的义庄里读书。
“家富提携宗族,置义塾与公田;岁饥赈济亲朋,筹仁浆与义粟。”这是《钱氏家训》中的一句话,要求族里的富人带动穷人,让穷人家的孩子有书可读、有粮可吃。
这句话无疑改变了钱穆的命运,让他在最幼弱的年纪,能够吃饱穿暖、读书上学,不至于过早沦落市井。
在义庄里,钱穆读遍了四书五经,由此在国学上启蒙。到了8岁的时候,已经能背诵许多名篇巨著。
有一天,亲戚们到小钱穆家里串门。
小孩子大多虚荣心强,钱穆也不例外,便想在大人们面前显摆一下。于是,在亲戚们的同意下,他大大方方地背诵起了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一个桥段——“诸葛亮舌战群儒”。
晦涩的文言词句,到了小钱穆口中,却是抑扬顿挫、声情并茂,听得在场众人连连叫好,纷纷称赞钱家出了一位“神童”。
钱穆得意极了,以为自己成了父亲的骄傲,他望向父亲,父亲却默不作声。
年轻时的钱穆
“神童”的名号渐渐传了出去,不久后,开始有人登门拜访,专程来请小钱穆去表演。
钱穆高兴极了,嚷嚷着要去表演。
父亲没有拒绝,不过,在去表演的路上,父亲领着钱穆,踏上了一座桥。
“你认识桥字吗?”父亲站在桥上突然问。
钱穆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当然认识。左边一个木字旁,右边一个乔木的乔。”
父亲点头,然后又问:“如果把木字旁,换成马字旁呢?”
钱穆答道:“是骄傲的骄。”
父亲不再作声,钱穆却如醍醐灌顶。
他这才明白,原来父亲是在提醒自己,不要骄傲,不要得意忘形。
那次表演完之后,钱穆再不肯在人前炫耀,哪怕后来成为国学宗师,也依然待人谦和。
钱穆的经历,与我们熟知的《伤仲永》的故事颇有些相似。
钱穆与仲永,两人都是“神童”,过早地显露出了才学方面的天赋。
但不同的是,仲永的父亲拉着他四处表演赚钱,而钱穆的父亲则及时告诫他,不要骄傲自满,不要因眼前的虚名和蝇头小利沾沾自喜。
“持躬不可不谨严,临财不可不廉介。”这也是《钱氏家训》对子孙后世的教诲。
钱穆12岁这年,父亲因病离世,钱穆和母亲相依为命,生活条件非常艰苦。
钱穆有意辍学,但被母亲严词拒绝。
母亲虽未上过学,但在家族中耳濡目染,深知读书的重要性,她说:“我当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。”
钱穆因此能够继续上学。
父亲活着的时候,钱家每次去杂货铺买东西,都习惯赊账,年底再一次结清。
父亲去世后,母亲则专门交代钱穆,以后买东西不能再赊账,必须一手交钱、一手交货。
杂货铺老板心善,知道钱家困难,告诉她赊账也无妨。
母亲却说:“今非昔比,万一年终没钱结账,怕坏了钱家品行。”
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女性,不仅有让孩子坚持读书的远见,更以自身的言传身教,规范着孩子的品行。
“子孙虽愚,读书须读;忠厚传家,乃能长久。”这才是一个书香门第该有的家风。
1913年,18岁的钱穆开始在村里当小学教师。
他在小学教了7年,几乎把学校里的书读了个遍。
腹有诗书气自华,他的才学开始渐渐显露,被燕京大学聘为国文讲师,之后,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教授。
在讲课的钱穆
抗日战争爆发后,钱穆随北大南渡,在战火纷飞中,辗转大半个中国。
他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四川大学主讲文史课程,之后又到云南大学、江南大学执教。
可以说,国内许多名校都曾留下过钱穆的身影。
在此期间,他白天授课,晚上坚持写作,在战火中写下《国史大纲》,洋洋洒洒80万字。
这部作品的问世,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,抗战热情异常高涨。同时,也奠定了钱穆史学大家的地位。
此后,钱穆又陆续著书80余部,留下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,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大概没人能想到,曾经那个穷苦乡村的小学教师,会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。
1967年,钱穆移居中国台湾,讲授国学。
他的学生,从总角少年到耄耋老人,常常五代同堂,一起来聆听大师的教诲。
在他人生的最后一课,他一反常态地没有传授什么大道理,而是望着台下的学生,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们是中国人,永远不要忘记中国!”
聪明如他,似乎早已预料到了后世的事情,所以在这重中之重的最后一课,告诫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。
1990年,钱穆在台北无疾而终,享寿96岁。
“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,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。”——这是钱穆一生的准绳,也是《钱氏家训》对后世的劝诫。
钱穆一生无愧于“国士”二字,他所留下的大量文化财富,至今仍让后世受益匪浅。
而除了钱穆,七房桥钱家的其他5位院士,也在各自的领域成就显赫。
如钱穆的侄子钱伟长,这位史上最牛偏科生,高考时数学和化学加起来只考了20分,物理5分,英语更是直接来了个“零蛋”,中文和历史却是一骑绝尘,双双满分,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破格录取。
但当“九·一八”事变爆发,面对当局以敌人有飞机大炮为由的不抵抗政策,钱伟长拍案而起:“没有飞机大炮怎么了?我们就自己造!”
从此,他弃文从理,一头扎进物理学的研究中,最终成为中国力学的奠基人,为我国的军事工业、航空航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钱伟长
钱俊瑞则是上世纪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球视野的经济学家,他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研究工作,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经济学科发展规划草案,为中国经济的发展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钱俊瑞
而钱临照、钱令希两兄弟,一个致力于物理研究,为我国应用物理学铺垫了基石,另一个则先后参与了包括武汉长江大桥、三峡水利工程在内的多项工程建设。
钱临照
钱令希
6人中最年轻的钱易,是钱穆的女儿,也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批女院士。
作为清华大学教授、环境工程专家,钱易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废水处理技术,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。
站在领奖台上,当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院士,钱易笑着说:“不要叫我院士,叫我老师吧,因为做老师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。”
钱易
谦逊低调,这似乎已是刻在钱家人骨子里的品性。
在谈到《钱氏家训》时,钱伟长说:“有家训的指引,家庭教育有方,故后代得益很大。现在钱家祭祀、集会,钱氏后人都需要恭立诵读《钱氏家训》,娶媳嫁女也会赠送《钱氏家训》。”
钱学森也说,“我们的先祖,他的政绩只是致富一隅,而我们后人的事业,是使整个中国繁荣富强。老祖宗地下有知,是会高兴的!”
一部《钱氏家训》,成为一代代钱氏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。
它的存在,无疑更能提升家族成员的凝聚力。
在那个生活资源、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,家训给了孩子们读书的机会、成长的力量,将孩子带到了更靠前的起跑线。
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不是惊雷般振聋发聩,只如春雨般润物无声。
“富贵传家,不过三代;道德传家,长盛不衰。”
再高的权势地位,也会有浮沉起落;再多的金银财宝,若子孙不肖,也终会挥霍一空。
唯有良好的家风家训,才是家族招福避祸、长盛不衰的保障。
参考资料:
[1]. 钱易独家专访:一门六院士,半门皆教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馆
[2]. 《钱氏家训》列入国家非遗:“第一个”的背后,说明什么?,上观新闻
[3]. 钱穆:最后的国学,网易历史
好文推荐:
《2023,比去年更难?》
《当武汉妈妈决定赴死》
《市值超2500亿,10年100倍增长,隆基何以狂飙?》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最华人(wcweekly),最华人,记录华人之光。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排版| 武小周
编辑 | 微澜主编| 孙允广
决策视点(ID:jueceshidian),正和岛旗下第一原创阵地!拥有近40万高端政商用户,聚焦有思想性、洞见性原创内容,打造一片“思想后花园”。
扫码关注“决策视点”,
让你站在高点,看清未来。
↓↓↓
Copyright 2015-2022 东方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